2020-06-12 19:11:25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后疫情時代,新基建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語境中的熱詞。
多名業內人士指出,面對疫情全球大流行、經濟下行、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挑戰,只要認真落實新基建領銜的擴大消費投資內需的一攬子宏觀對沖政策,務實推動市場化導向的新一輪改革開放,必將化危為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不僅如此,身處數字經濟時代,伴隨新基建跑步入場,金融科技發展亦將進階。但如何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或是整個行業謀變創新中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新基建跑步入場 鋪就數字經濟未來發展路
所謂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事實上,新基建并非突然“走紅”。中央此前已多次就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做出戰略部署。今年年初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則讓新基建初露鋒芒,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的確,新基建是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的最簡單有效辦法,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兼具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重大作用。但有機構研究人員表示,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重走老路。
在小贏科技總裁成少勇看來,未來,新基建一定是托起中國數字經濟明天的關鍵載體。“從短期看,新基建正在助力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努力解決企業融資等深層次問題;從長期看,隨著新基建跑步入場,金融科技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有望破局。”成少勇如是說。
進階 金融科技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基建將給金融科技發展帶來怎樣的新契機?多名金融科技資深人士認為,新基建的發展將推動產業互聯網提速,開啟B端金融科技和小微金融新格局。受限于產業互聯網發展不足,小微企業沒有充分數字化,產業互聯網的成熟度遠遠不能滿足金融機構發展小微金融對產業互聯網的要求。而新基建的發展,為金融機構科技化轉型帶來新的想象空間。
簡而言之,隨著企業對線上化、數字化的需求提升,To B端的金融科技業務發展亦能迎來新的突破。“一方面,疫情發生后,不少傳統金融機構真正意識到金融科技在To B端應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很多科技實力不足的中小金融機構要想在未來發展中占取先機,就需‘牽手’合規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向中小微企業提供更精準的金融服務,進而降低融資成本。”某國有大行高管坦言。
普華永道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48%的金融機構向金融科技公司購買服務,未來3年至5年,68%的金融機構將增加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
近年來,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小贏科技便“牽手”多家持牌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時代廣泛的信息入口,解決了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狹窄的難題。
技術對金融的賦能效力有目共睹,但也需要看到,這種賦能并不是萬能的。成少勇強調,即便是科技手段,在相關領域的應用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有所為”主要體現在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準入和方便性大大提高。數字技術讓長尾客戶的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通過數據收集、分析,可以逐漸織就一張信用大網:“網住”痛點的同時擋住風險。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亦應“有所不為”。此前,不少科技公司收集到大量個人信息,但這其中有幾個問題值得關注:首先,任何人的個人數據未經本人允許不得擅自采用并分享給更多機構;其次,普惠金融要解決大量長尾客戶的需求,需要建立在大數據的開放上,要加強建立大數據共享機制,不要用科技手段對數據進行壟斷;再者,要警惕部分機構利用虛假宣傳和虛假廣告,包裝出一些偽金融科技創新,擾亂市場秩序。無論何時,這一紅線萬萬不能越過。
原鏈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0-05/29/content_7885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