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6 14:02:44
我們身邊常有這樣一些人,不管喜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至少搞定手上的事沒有問題。
他們每天從早忙到晚,然而薪水卻一直那么點兒。不知不覺感到花錢的速度越來越快,房租和物價在輪番沖刺。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像陀螺一樣圍著工作轉,最后卻發現,付出和回報之間永遠都不成比例……
他們覺得自己好像陷入了一個怪圈:越忙越窮、越窮越忙。
2006年日本NHK制作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就叫《窮忙族》,劇中的人物大多打著好幾份工,每天勞動時間很長,然而這樣拼命的工作沒有換來更好的生活,只不過是勉強維持溫飽而已。
面對同樣糟糕的環境,有的人選擇隨波逐流,有的人卻能想出各種辦法,把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豆瓣上有部9.1分的紀錄片《含淚活著》,主人公老丁在上世紀80年代末赴日留學。他在日本輾轉各地,一個人打好幾份工,一待就是15年。平時他省吃儉用,用打工掙來的錢資助女兒去美國讀書。最后他不光掙到了女兒的學費,而且回國后還有余錢買房。
為什么同樣是打工,
有的人靠著勤勞工作也能改變自己命運呢?
在NHK紀錄片《窮忙族》中,很多人到處打工,表面看有好幾份兼職,但大多是一些臨時工,隨時可能被炒魷魚。很少有人想再去讀個文憑,學點新技能。
時間本質上是一個稀缺資源,如果用來學習就要辭去工作,這樣就少了一份打工的收入,“窮忙族”選擇把時間花在眼前的生存上。
然而《含淚活著》的主人公老丁在打工之余,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居然考出5張技術執照。憑著這些證書找工作自然順利多了,哪怕經濟環境不好,也不擔心會失業。
我們也可以嘗試做到:有意識地培養一技之長,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要想擁有一技之長,必須先梳理你有什么優勢,同時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比如你的工作經常會制作PPT,是不是有可能讓自己成為PPT達人;還有的人擅長與人溝通,也可以把自己的經驗提煉出來和別人分享。
我認識一個朋友在做內部培訓時分享時間管理的技巧,很受大家歡迎,后來他系統總結了這方面經驗,出了很多精品課程。
所以我們不要把時間花在重復性勞動上,而是為了更好的未來去提升自己,保持終生學習的狀態。
紀錄片《窮忙族》中有一個主人公說他因為沒錢,連去面試的路費都沒有,錯過了一次求職機會。
也許你會奇怪,難道他不能問身邊的朋友借錢嗎?但是問題可能就在于:他的身邊根本沒有朋友。
相比之下,老丁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還經常向當地的華文報紙投稿,正是頻繁的投稿讓老丁有機會結識了紀錄片導演,更多人開始熟悉他的奮斗故事。
當“窮忙族”還在孤軍奮戰的時候,老丁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圈子,用愛好為自己開路,和更多人建立連接。
我們也可以嘗試做到:適當花點錢開拓社交圈。
很多人的社交,無非是三五好友一起吃個飯,看場電影,太局限于熟人圈子。高質量的社交,就要利用各種途徑接觸到陌生人。比如參加各種專家講座,或者參加EMBA班,認識各行各業的人。
想要快速認識有價值的人,花錢是最好的方式,我們不妨有意識地增加這部分支出。
大多數人也許會在每月的收入中劃出一部分作為交際費,但還有一種更好的辦法,那就是先按一定比例劃出交際費,然后拿這筆錢用等額本息還款方式投資,讓錢生錢。
舉個例子,假設你年薪10萬,每年計劃用四分之一收入作為交際費,你可以預先拿出2萬5千元投資到小贏平臺的等額本息還款產品,年化收益率8%,這樣每個月就會收到一筆固定的現金流2174.71元,不但可以覆蓋自己日常支出,一年下來還額外多了1096.53元的利息。
所以,把自己的生活需求和投資充分結合,從實際出發,可以最大程度地用活本金,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紀錄片《窮忙族》中有一個中年男子被大公司解雇,后來在三家加油站打零工,賺來的錢僅能維持一家三口的日常開銷。
因為沒錢,他的兩個孩子上不了補習班,而且今后上高中和大學的學費也沒有著落。
在日本打工的老丁也有一個女兒在中學讀書,成績還不錯。有一次他從廣播中聽到有個講座介紹如何直接申請美國留學,于是他把相關材料寄給國內的女兒。后來女兒考完托福就申請國外大學,沒有經過中介機構,省去不少報名費。
女兒最終出國留學,除了老丁經濟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他非常關注教育方面的信息,綜合相關信息來做決定。
(老丁一家合影)
而一個“窮忙”的打工者,即使能湊足學費,未必能在這方面提供給孩子更多的幫助。
在這個信息冗余時代,善于搜集整合多方面信息,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其實我們可以嘗試學習投資理財、提高自己的信息處理能力。
積累財富的過程能很好地開拓思路,你可以從各種繁雜的信息中,鍛煉自己的分析能力。投資理財,并不是要等有錢了才能開始。
小贏平臺的投資者教育欄目,教大家在投資中學會對比各種信息,無論是平臺對于風險的控制,還是對產品的科普,都能有一套自己的評判邏輯,讓大家在投資過程中更理性。
如果你不滿意當下“窮忙”的現狀,
不妨積極地嘗試“活在未來”,
學會投資,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未來視角。
你愿意“支付未來的自己”嗎?